李安在過去幾個月,常說少年Pi是對信仰的測試,這也是他大膽的嘗試,因為這個方向違反好萊塢主流,在影片中談論傳統信仰已經不流行了,無神論或新興宗教才是顯學。但今天李安得獎了,不僅是台灣的光榮,我更高興的是,他被肯定,證明信仰不是票房或流行毒藥。
兩天前,我讀到一篇新聞報導,一位電影奧斯卡獎評審,將自己的投票結果公開。這位仁兄把大部分的技術獎項投給 Life of Pi,但是導演這個項目,卻投 Lincoln 的 史蒂芬史匹柏,並不是李安,奇怪勒,導演是讓作品呈現的最大推手,既然技術人員都得獎了,為何讀漏導演呢?他說,因為不喜歡少年Pi中的宗教情結,所以史匹柏取代了李安。
五光十色的娛樂業常對信仰嗤之以鼻,古板,老舊,過時,是負面的批評,就如這位評審,成功與發達的人都與信仰保持距離,但是當他們遭遇困難,無助時,又常轉回到信仰中找尋慰藉,找尋溫暖,真是諷刺。
我承認自己的有限,但因有信仰,才有無限的可能,就如李安要贏得奧斯卡最佳導演,本不可能,最後達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