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

164. 蘋果的滋味 Apr 24, 2013

許多投資人今天都鬆了一口氣,昨晚蘋果發布財報,比預期佳,讓許多蘋果概念股一掃陰霾,不再悲傷。

最近剛讀完 【Inside Apple】這本書,對這間神祕的公司有更多了解,也有興趣來研究其表現,就將今天蘋果高層(CEO Tim Cook & CFO Peter Oppenheimer) 與分析師的會議紀錄讀一遍,發現有一些耐人尋味之處。

許多人對蘋果的疑問是它的股價從去年九月直直落,庫克知道這是無法迴避的問題,因此在剛開始時就挑明著說,雖然公司表現仍強勁,蘋果的股價讓許多人失望,他們會持續在產品創新上繼續努力,因為這是公司擅長的項目,另外,就是越來越多的服務會從蘋果的eco system 持續推出,這也是我感興趣的地方。

最近許多分析師已經在討論,是否應該要更改蘋果的營業項目從單純的資訊硬體設備,成為資訊硬體與軟體混合,華爾街日報的科技專欄作家 Jessice Lessin 日前就寫了一篇文章「Apple Has an Identity Crisis」,點明了蘋果如果不改變其硬體的形象,它的成長神話很快會破滅,許多硬體公司被推向成長趨緩的成熟期就回不來了,因為任何的硬體產業都有製造過剩且成為大量商品的危險,尤其是電腦業。

所以庫克也在二月的投資人會議,意有所指的說: 蘋果不是一家硬體公司,我們透過許多方式來營利,賣出我們的產品時是與顧客產生關係的開始,而不是結束。

而在今天,他更從兩個地方來深化他的論點,第一,蘋果的軟體服務,包含 App Store,iTunes,已經在全世界許多國家上市,CFO 奧本海默更揭露了這些營收本季已經達到四十億美元,28%成長,第二,APP的收入為開發商帶來九十億美元的收入(從開始有 APP store),且蘋果的平台的收益是其他平台的三倍,Backflip Studios (NinJump)與Supercell (Clash of Clans)這兩家開發商還被點名,讓分析師了解許多開發商爆炸性的成長是因為蘋果。

走筆至此,不禁感嘆,連蘋果都在改變,希望擺脫硬體的形象,成為軟體與服務的供應商,消費者將更無法擺脫其軟體與服務的綑綁,華爾街也會對蘋果的股價用更高本益比來另眼相待,而國內的硬體龍頭,只是專注在製造類蘋果的電腦,不思增強軟體與服務的實力,未來的挑戰,可能更辛苦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